(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特别报道)为深入贯彻落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4月19日下午,奉贤区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校各工作站收看了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2025年度第12届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讲坛首场活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谢维和作《AI 时代与教育变革:如何做老师》、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作《AI 时代:如何对待孩子》、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康丽颖作《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当家长》,活动丰富多彩,报告精彩纷呈。我们来听听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各工作站教师和家长的观后感言。
江海幼儿园中六班周颂奕家长:康丽颖教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当家长》,让我逐渐看清了五岁这个成长节点的特殊意义——这是孩子从"家庭个体"迈向"社会公民"的关键过渡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编织一张温柔而坚韧的成长之网。一、破解五岁教育迷思:从"包办者"到"观察者"的转身。面对孩子突然爆发的"小叛逆",我学会了用"成长型视角"解读。当他把全家福里的爸爸涂成绿色,不再是简单斥责"乱涂乱画",从"纠错者"到"解读者"的转变,让家庭成为孩子创意表达的安心港湾。二、构建成长共同体的三重维度。家校协同:从“信息传递”到“策略共生”;社区融合:让教育在真实场景中生长。三、教育协同中的家长修炼手册。认知迭代:从育儿焦虑到成长敬畏;家庭文化:打造可触摸的成长仪式;代际协同: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和鸣。教育协同不是机械的资源叠加,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节拍,弹奏出家校社的共鸣曲。当家庭给予情感温度,学校搭建认知支架,社会提供实践舞台时,五岁孩子便能完成从"自我中心"到"社会适应"的优雅转身。作为家长,我们不必做全知全能的超人,而要成为智慧的连接者——用爱串联起教育的珍珠,让每颗珍珠都在合适的位置绽放光芒。这或许就是协同育人的真谛:在成全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重塑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
江海一小韩佳微老师: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AI赋能家校社共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育人效能的重要抓手,但需要理性规划、科学落地。在江海一小,我们建立了“百分爸妈”家长慕课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家长学校课程学习,同时通过采集、分析家长提问或评论的关键字,对敏感词设有风险提示与预警功能,做到早期预警心理危机与干预。在信息化赋能教育的时代,教师的家庭教育工作从单兵作战到智慧协同,AI并不是要取代教师的育人角色,而是让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回归"灵魂工程师"的本真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守住教育的人文底色,才是技术应用的终极意义。
育贤小学五(2)班吴伊婷家长:杨雄教授的《如何对待孩子》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家长,我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对如何更好地对待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一、尊重孩子:教育的起点。尊重孩子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和选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去走我们为他们设定的道路,而是要支持他们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自信和动力。二、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只有理解孩子,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陪伴孩子:成长路上的温暖力量。陪伴是家庭教育中最温暖的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孩子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成长,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同时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实验中学七(8)班张梓浩妈妈:从“监工”到“盟友”。新时代家长角色的重塑今天有幸聆听了康丽颖教授的讲座,内心深有感触。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家长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做“虎爸虎妈”,而应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支持者。当家长放下评判者的姿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时,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应从单向管理转变为双向合作。通过双向合作,家长与孩子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助力孩子全面发展。站在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我深刻体会到: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盟友”,陪伴他们走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