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本站的第 15149564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信息内容
市学指办      2015-05-04

一、人文视角


头脑和心灵。


“以科学武装头脑”,头脑一定要讲科学、讲法制、讲逻辑、讲理性。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寸步难行。但心灵能否完全靠科学来养护呢?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苏东坡有首词是纪念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十年,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明头脑不是有意识地去思量其亡妻,但还是忘不了,哪里忘不了呢?是心里忘不了。 


李清照的《一剪梅》也区分了头脑和心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头脑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并把他放下来了,但心灵并没有解决,又上来了。比如好朋友安慰失恋的同学,往往用苏东坡的一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话很有说服力,很有逻辑性,失恋的同学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就放下心来,但是2个小时后又难受起来了,因为这不是头脑能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武装头脑”,经过多年的努力,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当然还需要改革创新。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来养护心灵,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用什么来养护心灵?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星期一到星期五,就是用科学武装头脑,在工作中讲科学、讲理性、讲逻辑、讲法制,然后星期天到教堂花一小时一刻钟养护心灵。 


牧师的布道如果按科学的标准来看,那是胡说八道,但是去教堂的人目的很明确,他不是去武装头脑的;他是去养护心灵的。所以只要牧师所讲的内容,能使听者高兴和愉快就可以了(peace)。最后听者十分愉悦地离开了教堂,开始新的一周工作,他们的头脑和心灵实现了平衡。由此可见,在美国,以宗教养护心灵。


根据国家宗教局前局长叶小文同志提供的数据,全世界80%的人是信教的,所以说80%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养护心灵的模式,即是以宗教养护心灵。还有20%的人是不信教的,这些人绝大多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我们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靠什么养护心灵?我们不靠宗教,那不靠宗教靠什么?


大部分中国人不信教是有传统的。孔子就不信教,大家从《论语》中就可以发现,孔子对待宗教的态度有三句话,就是“不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孔子不信教,对宗教是敬而远之。大部分中国人不信教,但中国人照样需要并能够养护心灵,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就讲得很清楚,认为诗歌在一定意义上替代了宗教的功能。 


无论是文臣武将,在上朝的时候受了冤枉气了,回家以后很郁闷,便拿出毛笔写一首词或抄一首诗,化解自己的郁闷,把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放出来。这对我有很大启示,后来我就询问一些留学生如何在国外养护心灵。上世纪80年代去美国留学,生活很苦,心里也很郁闷,但他们又不信教,不能去教堂,那如何来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呢? 


据说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诗词,而背得最多的就是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十分符合留学生的心情,因为留学生就是“在天涯”。他们背完以后潸然泪下,情绪便也释放,并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其实,在诗歌之外,其他内容也能养护心灵。比如,音乐可以养护心灵。电视连续剧《天道》,其中的插曲《天国的女儿》,我第一次听到就受到了震撼,似乎有一种声音从天国倾斜而下,撞击你的心灵,净化你的灵魂。 

绘画、哲学等都可以养护心灵。这样的例子很多,那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内容呢?这个词就是“人文”。“以科学武装头脑”,这是基本的前提,然后还要“以人文养护心灵”,人文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是哲学,其次是宗教,第三是艺术,另外还有文学(蒋勋)和历史。所以宗教是人文中的一种,但并不是全部。这样我们既不否定宗教能养护心灵,但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用不着以宗教养护心灵,我们靠哲学、靠文学、靠历史、靠艺术养护心灵。


科学与人文之区别。


那么到哪里去养护心灵呢?西方去教堂,我们不去教堂,我们是回家养心;但“家”要承担起养心的功能,必须达到一定的境界。


“家”在英语中有3个不同的词,一个是house,建筑学意义上的家;一个是family,社会学意义上的家;一个是home,精神家园。三个词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回家养心,这个家必须要达到home的境界,如果光是house或family的境界,那是不够的。而要达到home的境界,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建设,一起努力。 


话语多样化,传播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

基层老百姓的话语体系

西方话语体系

网络话语体系



二、社区教育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首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个“促进”,加上一个“重要基点”,就是重视家庭建设的五大重要指向。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五集)里,有一个镜头,搬了新家,邓小平拥抱夫人卓琳之后,对身旁的孩子们说,“家庭是个好东西”。


“我们心中的父亲”,邓楠(《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1日 24 版):“父亲把家庭看得特别重。他曾经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孙业礼在《党的文献》(2010年第6期)上详细介绍了邓小平以及其他领导人关于家庭问题的论述。


孙业礼介绍:“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视察珠海江海电子有限公司,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


孙业礼说:“邓小平的这段谈话,没有被整理进著名的南方谈话,因而不为人熟知。近来,从《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读到这段话,感觉很新鲜,也很有味道。邓小平的许多谈话,看似信口说来,其实都是有感而发,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段谈话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写过一篇“你不能没有家”的文章,以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陈掖贤的境遇为例,从反面证明了家庭的重要性。梁衡说:“近读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个著名的‘遗言’。”




“‘宁儿:母亲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但是宁儿,就是后来的陈掖贤,成长情况并不理想。” “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常郁郁不乐。解放后,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溶进这个新家。陈的姑姑陈宗英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只因个人卫生太差,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


“他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说组织上对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多有照顾,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自己管理不了自己的个人卫生和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屋内被子从来不叠,烟蒂遍地。钱总是上半月大花,后半月借债。组织上只好派人与之同住一屋,帮助整理卫生,并帮管开支。后来甚至到了这种程度:每月工资发下,代管者先替他还债,再买饭票,再分成四份零花钱,每周给一份。但仍是管不住,他竟把饭票又兑成现钱去喝酒。一次他四五天未露面,原来是没钱吃饭,饿在床上不能动了。”


“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身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陈掖贤血统不是不好,烈士后代;组织上也不是不关照,可谓无微不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但为何竟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遣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这种情况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历史上也确实有过放大无家思想的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近读一则资料,1930年国民党立法院甚至讨论过要不要家庭的问题。可见任何政党都有过左的行为,当然都成了历史的泡沫。”“最新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认同要素,第一是经济,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职业、社会、环境等。现在出现的老人空巢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变革中我们不愿看到的‘家’字牌悲剧。但有三分奈何,谁愿作无家之人?”


家庭是终身教育的第一载体。


“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政府将无可充之银,无征之丁。现在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少本该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家庭,家庭和,社区安。


家道(家和之道):王凤仪(著名农民思想家和教育家)、释仁焕(现任广东省化州市南山寺主持)


家和万事兴。家庭角色不同,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各行其道、各正本位、各尽本分,与家人和谐相处。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家庭和家庭教育,女子更是责任重大。


《女诫》,班昭(曹大家cáo tài gū)第四篇“妇行篇”


“女四书”是清初学者王相编辑的,即《女诫》、 《女论语》、 《内训》、 《女范捷录》。 《女诫》的 “诫”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名,还有类似的“戒”,比如说诸葛亮写过《戒子篇》,也是文体名。这种文体名表示这类文章是教诲性的文章,是先人对后人的一种教导、指导,提醒大家注意,让后人能够受益。《女诫》共有七篇,即卑弱篇、夫妇篇、敬顺篇、妇行篇、专心篇、曲从篇、和叔妹篇。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女德)


“心之所施,谓之德”,这个德是指心之所施而在外面表现出的整体,即看你是什么样的心田,那外化在外面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样的德行(气质、气场、静正)。“口之所宣,谓之言”,嘴里讲出来的话,谓之言(简婉)。“貌之所饰,谓之容”,面貌怎么样去修饰,就是妇容(娴雅 )。“身之所务,谓之功”,身体每天在忙碌的这些事,就是妇功(周慎)。


姑娘之道


欲当好姑娘,可得明白姑娘道。姑娘是一家之贵星,以志为根,即立志不争不贪,立志孝双亲,敬哥嫂,爱护侄男侄女。姑娘在家是半宾半主,要心知众人的好处,能提起全家人的和乐精神,结一家的缘。


姑娘是和谐婆媳关系的门轴,遇到婆媳不和时,要两面劝解,在母亲面前说嫂子的好处,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体谅嫂子,提到平日母亲的好处。这样在母亲面前尽了孝道,在哥嫂面前尽了悌道。


未结婚时,预先把做媳妇的道理练习明白,才能把握将来婚姻的幸福美满。父母对于女儿,是至亲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儿的言语行为十分自由。加上女子的天性,在自己父母面前,不免恃爱撒娇,做父母的不忍拂逆其意,遇到事情总是顺从她,免不了养成娇惰的习性,有所要求,一不从意,便负气使性,不达目的不止。若成家后,仍执娇惰习性,必然导致家庭矛盾产生,自己也痛苦万分。因而,女儿在父母跟前时,先要学会侍奉翁姑的道。


姑娘在娘家,对于经济方面,不负责任,若贪图享受,养成奢侈的习惯,到自己组建家庭,对于家庭经济是负绝对或相对的责任,但由于自己奢侈浪费的习性不改,必定引起家庭矛盾,自己也受苦。所以在姑娘时期,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的美德,是构建未来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石。当姑娘时,就应练习家政,如经济的支配、家庭的操持、子女的教育指导等等,都是将来成家后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也是自己分内的责任。若自己一味娇惰回避,父母也放任偏袒,将来吃苦受罪的还是自己。


陈静瑜婆婆谈找媳妇的原则


一是正派善良。找媳妇最关键的是看人品,是不是正派,是不是心地善良?啥叫正派呢?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事都没有,跟男的飞飞眼啊,穿的很不正经了,或者说话很轻佻了,这种都会透露出她为人不正派。

       

二是身心健康。不能病病歪歪的,关键的得看她的心态健不健康;心态要是不好,身体也不会好到哪儿,这会影响家族后代。什么叫心态不健康呢?比如特别小心眼,特别爱嫉妒人,发起小性子没完没了,这些都是心态不好。


三是门当户对。男女双方的条件,从家庭条件到学历,到为人处事,各个方面都得差不多,不能在文化修养上、生活素质上相差太远。相差太远,就很难走的长久。比如男方家是农村的,女方家是城里的,还是高干,结果婚姻上就出现了矛盾,感情破裂。


女人要自信,你不自信就觉得随时得有点防备,怕个万一,自信的人就不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不能盲目地自信,你得真是有这点本事,有这种能力。第三点人的欲望要低,我们说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你不会计较那么多,你自己就能够安然了。


夫妻之道


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爱为根。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美满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有缘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本分,成全对方,完善本分,启蒙对方发挥本分。不管束对方的自由权,应给予对方快乐,不应该给予对方烦恼。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


爱的标准: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


真爱无私:尊重对方,不给对方添麻烦。


觉爱无价:不抬高身价,不把爱当作买卖。明白对方的好处、赞叹对方的好处、理解对方的难处、原谅对方的过处。如对方有过,能启蒙指导对方改过。


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实爱无成见:真信不疑,不要怀疑对方。


能做到这些,就会家和万事兴。


爱是和谐的缘起,也是和谐的总纲。没有爱,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夫妻结合有三因缘:第一,是为了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第二,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世界留下一个好的人根。第三,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双方的父母,让老人放心、欢喜。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成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送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男女平等是指权利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绝对不能平等。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


男人与女人互为塑造(刘芳:《女人如水》)


“看到美人迟暮,确实有点让人心酸。光有美貌,对我们女人一生的幸福来说远远不够。如果光漂亮,没内涵,人经常就是苍白的。用什么可以弥补容貌衰老造成的婚姻不平衡呢?”


“我和先生有时也会聊到这类的话题:什么情况下,人才会最大限度保持爱情与婚姻的纯度?想来想去,除了忠诚于爱情这种形而上的理想之外,彼此的在意和关系的平等制衡,兴许是最有效的了。”


这也是男人与女人间的互为塑造和成长。


因为平等,可能才会格外在意;因为平等,谁也不能够轻易伤害谁。夫妻彼此在意,才会为了避免这种残酷的伤害,在可能的外遇面前,多一层制约,多一点儿顾忌。在感情前面,很多时候,道德很难成为根本的制约力量。


只有回归到精神层面,平等与制衡,尊重与理解,才会使双方牢牢地拥有对方,而精神的拥有是男女之间最本质的拥有。理解到这种平等的重要,双方就会共同努力,让婚姻关系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在很多关系中,有张力存在的时候,关系恰好是最稳固的;一旦张力消失,稳固也就会随之被打破。


父母之道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以全家安乐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和,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小孩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有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怎么教育都不到位。不要怨恨和打骂子女。


教育孩子有五部曲:养、育、教、领、导。但不许管,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而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忙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婆媳之道


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娘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如不明白,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净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如是,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当婆婆的,说话常提儿媳长处,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德行。儿媳如有过错,婆婆赶快兜过来,先宽容,后在背后指教她,千万不可与她吵闹,媳妇自然会感恩、报恩。当媳妇的,爱自己的丈夫,必须要爱自己的公婆。明白没有公婆,就没有自己亲爱的丈夫,体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劳碌,费尽心力,才把儿子养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对婆母言行产生怨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


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我当敬之,准能得婆母的欢心。理解老人的心,顺老人的意。当媳妇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根,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对老人敬孝,等于自己不要福报,也不会有福报。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公婆如同一家之树根,想要枝繁叶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树根,往根上施肥、浇水、松土;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妻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


老人之道


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没把家人教育好。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


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


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


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