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本站的第 15195285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信息内容
市学指办      2021-05-13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推动本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发〔2019〕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沪委发〔2019〕5号)和《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沪委发〔2020〕35号)以及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2022)》(沪教委信息〔2018〕28号)等文件要求,全面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大力提高老年教育数字化服务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本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聚焦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智能学习的迫切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大力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主要目标

构建覆盖全市的老年教育数字化服务网络,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施“双百双千”计划,深化和推进数字赋能老年教育,开拓老年人智慧学习应用场景,创造包容、普惠、友好的老年数字生活新图景,进一步形成与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相匹配的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2025年,建设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特色课程创建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场景,打造数字化学习新范式;创建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品牌,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频事项,创新智能技术支撑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体验等,形成老年智慧学习新品牌;开展1000名助老智慧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专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培养骨干力量推进智慧教育实践,为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推进1000个助学团队培育,组建“社区志愿助学团”“老年互助团”“亲友互助团”等形式灵活、类型多样的助学团队,引领智慧助老新风尚。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发展。面向老龄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从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遵循老年教育规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老年教育新生态,帮助老年人主动融入智慧城市。

2.泛在可选,融合创新。促进新技术与老年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老年教育资源的泛在可选,创设优质便捷的学习环境。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老年教育治理模式,推进服务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3.资源共享,协同共进。加强部门合作、区域协调,引导各方主体参与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老年教育信息化资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力度,搭建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

四、主要任务

1.创设老年人数字学习的友好环境

宣传普及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念,引导老年人树立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学习、模拟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形式,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帮助老年人熟练应对各种智能生活场景,积极融入数字生活。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充分发挥本市各级老年学习网络的作用,在各老年教育机构开设智能技术应用课程或组织老年人就近开展培训;依托“金色学堂”,通过数字电视渠道送教入户;打造“市民空中课堂”——智能技术短期学习训练营,普及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网络基本常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老年人的网络防骗意识。

2.打造各类老年人智慧学习场景

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以社区(老年)优质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数字化建设,为实现各项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创造条件。各老年教育机构应依托自身特色课程,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融合移动学习、社交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态,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互动体验式学习场景,为老年人创建出行、就医、消费等各类数字化生活模拟应用场景,推动课程、内容和方式与学习时空的变革。依托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人文行走、社会学习点等优质学习资源,打造在线体验、场馆云游、AR/VR人文行走等特色学习场景。鼓励各老年教育机构依据数据驱动,保障办学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构建老年学习者数字画像,深入分析学习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3.开拓多维立体学习新空间

重构传统学习方式,开拓无边界学习空间。全市老年教育机构要打破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智慧学习元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智慧教学辅助工具等各种数字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双通道”课程体系。建设面向老年人的终身学习“云应用”系统和支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慕课、云视课堂、“金色学堂”等在线学习空间。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媒介,提供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多终端的学习渠道,创造无处不在的多维数字学习空间。完善老年人终身学习账户认证体系,打通老年学习卡、学分银行账户、“随申码”等身份认证方式,拓展“随申码”在老年人智慧学习中的应用场景。各市、区级学习平台要提升安全等级,强化学习数据安全管理,根据信息化安全的要求加强学习者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确保老年人个人学习账户的安全使用。

4.扩大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

推进面向老年人群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扩大老年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果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机制,为老年人群提供适切、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打造泛在的数字老年教育公共服务新生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定期开展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需求调研和动态分析,打造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产品。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建设艺术、文化、健康、生活等类型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知识边界;根据学习阶段的差异,开发阶梯式课程,形成分层课程模式;根据学习方式的差异,开发微课、慕课、云视课堂、网络直播课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为不同学习场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5.提升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

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主动提升适应未来学习形态的教学能力,将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纳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成为打造智能化学习环境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要积极掌握智能教学工具,利用智能化工具和系统解决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日常教学的融合,推进教师智能助手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应用,促进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人技协同课堂探索,实现老年教育教学创新。

6.提高老年教育数字化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以上海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建设、场景应用、服务推广为核心,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要做好平台使用、数据汇集和融合工作,满足对报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及配送、档案数据管理、学习团队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需求,建设分层、有序、实用的老年教育数字化治理系统,实现全市老年教育“一网通办”。加快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全面实现个人身份数据、教育用户数据和其他应用场景的数据归集、共享与利用,掌握各类教学机构的运行负荷状况、全市资源分配状况以及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活动发生情况,为教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及调配提供依据,提升老年教育决策支持能力。

7.构建老年智慧学习共建共享新格局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以市级信息化教育平台为依托,通过技术对接,升级各类资源整合和技术服务效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区域资源利用模式,加快长三角地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合作共建及智能化学习空间的开放共享,促进长三角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各市级老年大学、高校老年大学和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关注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将此项工作作为新一轮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组织专人负责落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资源保障机制,确保老年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学习调研机制,持续开展老年人智慧学习专项调研,掌握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态学习需求;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各区、各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各类老年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新格局。

2.注重内涵提升,提高工作水平

依托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专业力量,加强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化课程制作标准和绩效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为数字化资源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和发展动力。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十四五”期间本市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内容,面向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分类、分层、分主题的专业培训,保障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将老年学校数字化建设纳入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创建工作,不断增强老年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确保教学场所无线网络覆盖并接入互联网,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办公电脑和数字终端,以及与本市老年人智慧学习支持服务相适应的各类智能设备。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学习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将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作为宣传重点,通过各类媒体开展正面宣传,挖掘工作新突破、新特点、新成效,梳理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先进事迹,为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交流与分享活动,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调动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4月22日印发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