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本站的第 22339134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信息内容
奉贤区社区学院      2025-11-03

(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特别报道)情绪是成长的底色,当家庭的理解与科学的方法同行,孩子便能在情绪的流动中学会自我调节,把敏感化为力量,把起伏化为成长。

11月2日晚,奉贤区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校各工作站的家长们,收看了上海家长学校“亲子互动中的情绪调节”直播课堂活动。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导师胡娜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带领家长理解青少年情绪波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胡老师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情绪识别、表达与调节的关键方法,帮助孩子掌握认知重评、正念觉察、注意转移等科学技巧。引导家长在理解与支持中陪伴孩子,让情绪不再是阻力,而成为成长的力量源泉。我们来听南桥镇社区家长学校家长的观后感悟。

阳光幼儿园大三班翁宥晨妈妈:情绪是成长的底色,更是亲子互动的“温度计”。听了讲座后,我对亲子间的情绪互动有了全新的认知,深刻体会到家庭理解与科学方法的融合,能让情绪从亲子关系的“绊脚石”蜕变为成长的“垫脚石”。认知觉醒:看见情绪调节的必要性。在过往的亲子相处中,我常将孩子的情绪波动视为“不懂事”的表现,却忽略了情绪调节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情绪调节能力是孩子未来应对复杂社会关系、抵御心理压力的核心素养,而亲子互动正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关键场域。科学解构:读懂儿童情绪的“密码本”。这让我想起儿子的“睡前情绪风暴”……当我们能从科学层面理解孩子情绪的成因,那些曾让我们焦虑的“情绪谜题”,便有了被温柔解读的可能。这场讲座,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亲子情绪教育的认知大门。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情为桥,陪孩子在情绪的波澜中共同成长,让每一次情绪互动都成为滋养彼此心灵的养分。

古华幼儿园小二班史屿轩家长:专家结合真实案例,直击沟通、学习、情绪管理等育儿痛点,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新认知。过去我常以命令、说教方式与孩子相处,还总拿他与他人比较,忽略了其真实需求。直播中“平等对话”“正向激励”的理念点醒了我,原来孩子的小进步也值得肯定,倾听与共情才是沟通关键。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唯有自身保持学习、管控情绪,才能更好引导孩子。这场直播课堂为我提供了科学育儿方向,未来我会放下焦虑,与孩子共同成长。

解放路小学五(6)班邱煊杰家长:亲子互动中的情绪调节不仅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更是孩子未来人格塑造的基石。当亲子冲突发生时,我们要先共情再引导,将对抗转化为合作。父母允许孩子表达不满,甚至设立情绪角,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宣泄情绪。这种包容不是纵容,而是教会孩子情绪没有对错,但表达方式需要学习。亲子互动中的情绪调节,本质是一场关于爱的修行,它不是追求永远不生气的完美,而是学会在情绪波动中依然能握住彼此的手说“我理解你,我们一起面对”。最好的教育情感是让孩子知道,无论情绪如何汹涌,家永远是那个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用情绪的智慧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南桥中学六(4)班陈雨萌妈妈:课程为我打开了理解孩子情绪世界的一扇窗。既有科学理论支撑,又有实用方法指导,让我对亲子情绪管理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不仅影响当下的社交与学习,更决定了长远的抗挫折能力。父母的情绪爆发、过度保护等,都会加剧孩子的情绪问题。呼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帮孩子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审核反思自身教养行为,力求成为一名理解、支持且保有原则的家长。这堂课程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帮孩子调节情绪,更让我明白情绪调节的本质是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爱与智慧陪伴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关于成长的必修课。

古华中学六(6)班王艺菲妈妈:作为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听完这堂课我深受启发。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情绪波动大,而这堂课强调的情绪调节方法十分实用。“认知重评”让我明白要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凡事有两面性;“积极暗示”提醒我要多给孩子正向鼓励,同时也教孩子自我安慰。“转移注意”“正念冥想”等方法,为我和孩子提供了疏解情绪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课程让我意识到构建和谐家庭环境的关键,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会努力运用这些知识,和孩子一起做好情绪管理,做有智慧的家长,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育秀中学九(1)班何宇哲妈妈:作为家长,我越来越觉得,亲子互动中的情绪调节,是一场双向的修行。以前,我总想立刻“纠正”孩子的负面情绪,结果往往是自己的烦躁与孩子的哭闹相互叠加,如同火上浇油。后来我明白,当孩子的情绪“火山”爆发时,我更需要成为一片平静的“湖”,先稳住自己的气息,用拥抱和共情去接纳他。我发现,当我能从容地面对他的失控,他反而能更快地平静下来。孩子的情绪,是我们家长内心最真实的镜子。唯有我们先变得温和而坚定,才能为孩子示范,如何与情绪和平共处。这份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宝贵的人生礼物。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